查看原文
其他

刘璐 李兆星|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人民法院融入市域治理路径——以L市X区人民法院“诉调融合”机制为样本

刘璐 李兆星 上海市法学会 东方法学 2024-01-11

刘璐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立案庭三级法官


李兆星

福建省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

要目

一、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试点工作(2020年-2022年)开展以来的各地法院诉源治理成效分析二、X区人民法院开展“诉源治理”改革实践的困境分析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市域治理“四一”机制破解“诉源治理”难题结语

X区作为全国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首批试点合格城市主城区,不断探索网格资源、行业资源、司法资源的协同联动,X区法院依托调解超市,赋予群众选择权,初获成效,但受底层逻辑不通影响,科学的市域诉调衔接体系始终未建立,社会力量联而不动,让有限的法院资源陷入严重的内卷内耗。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期间最早提出市域概念,推出市域治理“四一”机制,即一盘棋治理、一条龙服务、一体化建设、一站式解纷,为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视域下人民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指明方向。因此,通过对全国法院融入市域治理推进溯源减量数据挖掘比对,以X法院诉调融合工作为切入点,深度剖析当前人民法院融入市域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而以“四一”机制为指引,提出构建“党委一盘棋总牵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联动化解中心一条龙服务群众解纷,镇村、部门、社会力量一体化编织防控网格,数字化平台一站式实现诉非无缝衔接”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市域溯源治理大格局。

2020年以来,各省人民法院受案均数在25万件左右,诉讼由“末端防线”转移为“首选途径”,“纠纷上法院”的片面解纷导向致使原本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凸显。“市域”概念最早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建省省长期间提出的。2018年7月,陈一新同志正式提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做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决策。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点,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一、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试点工作(2020年-2022年)开展以来的各地法院诉源治理成效分析

2020以来,全国开展了为期三年的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建设工作,在中央政法委的统筹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创新尝试,全国法院顺应形势,提出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不断地延伸审判力量向前端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基础上,缓解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全国法院溯源治理工作总览
其中2022年1-4月,全国法院诉前案件总数2127579件(某省法院位列第8名),诉前结案案件数为1827452件(某省法院位列第6名),诉前调解成功案件数1236291件(某省法院位列第7名),诉前委派调解案件数为744031件(某省法院位列第10名),诉前委派调解案件占比34.97%(某省法院位列第14名)。(详见:图1)

图1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诉源治理工作情况

某省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概况
其中某省2022年1-4月案件总数107460件(L市法院位列6名),诉前结案案件数为92782件(L市法院位列6名),诉前调解成功案件数65667件(L市法院位列6名),诉前委派调解案件数量为36500件(L市法院位列8名),诉前委派调解占比33.97%(L市法院位列8名)。(详见:图2)

图2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试点工作以来某省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情况

L市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概况
其中L市法院2022年以来案件总数8427件(X法院位列1名),诉前结案案件数为6743件(X法院位列1名),诉前调解成功案件数4176件(X法院位列1名),诉前委派调解的案件数量为1913件(X法院位列1名),诉前委派调解占比22.70%(X法院位列2名)。(详见:图3)

图3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试点工作以来L市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情况

综上数据分析得出,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统一部署下,全国法院均铺开了诉源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不难发现存在几个共性问题:
1.诉前调解占比不高,根据最高人民繁简分流方案可以看出,简案占比约74.3%左右,但诉前调解数仅占比48.36%,没有实现简案诉前过滤完结、萌芽化解的真正效果。
2.诉前完结率不高,说明了案件接踵而至的涌入法院,无法实现高效过滤,更深层说明诉前解纷力量依靠的是有限的审判资源。
3.诉前委派调解过低,诉前委派调解是将可以调解的案件委派有资质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一种有效联动方式,但根据数据发现,三年来全国诉前委派调解数均在42%左右徘徊,某省法院作为沿海城市法院,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位于全国前列,委派调解案件数仅占比33%,还低于全国水平。L市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成效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但一直处于全省中下水平,特别是委派调解案件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X法院隶属中心城区法院,案件总数占全市法院的近三分之一,但分析数据确截然发现:

1.诉前调解案件数占全市第一,达71.32%,高于全市21个百分点;

2.诉前调解成功数也连续保持全市第一,达61.52%,甚至高于全国水平8个百分点;

3.但诉前委派调解案件数仅31.33%,和全国的平均水平33%间相差无几。这说明,近年来,X法院依托“调解超市”平台,大力推进诉非衔接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其实X法院溯源治理成效除了来源于完善机制、优化平台外,还来源于法院工作人员投身诉前解纷工作,这种模式并未实质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却让原本不堪重负审判人员身兼多职,专业审判人员既要忙于审判,又要兼顾诉前调解,这是极大的浪费司法资源,不利于良序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建立。

二、X区人民法院开展“诉源治理”改革实践的困境分析

X法院主动融合综治大网格,创新系列机制,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的打造多元解纷平台,有效服务了L市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但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瓶颈阻碍了诉源治理工作的深层推进,必须以此作为诉源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的着力点。
前瞻意识不足,主动作为的意识缺乏
建立诉调对接与诉非衔接机制的目是促进内外循环、上下联动的共赢发展。但实践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区域主体还是部门、行业主体,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前瞻视野狭隘,主动作为观念缺乏等问题。区域主体存在未涉综治维稳不作为,未关积重化积不着急等,部门、行业主体存在未涉主业发展不热情,未关品牌创建不积极等。社会团体更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急需不作为,不必须不作为的“佛”系做法,“能调则调”的态度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
案件流转无门,联而不动的现象明显

L市司法局虽在政法委指导下,组建辖区联调中心,建立市区街社多级联动的网格治理一体化平台,出台了空泛的顶层设计方案,但始终未对矛盾纠纷科学分流、诉非联动有效衔接出台具体的实操方案,且司法局无权调动联动单位,点线面无法有机连接,群众基于“避免重复劳动且无法获取具备强制执行力生效文书”的心理因素,依旧直接涌入法院,联调中心却长期处于空转,单纯做解纷数据汇集工作,出现“挂牌热”,矛盾纠纷“化解冷”等情况。甚至在法院内部,尚存诉源治理属立案庭工作的片面认识,部分审判及辅助力量对参与诉源治理颇有微词,借助诉前调解作为拖延立案的理由,敷衍完成绩效目标,出现“内部断链”、案件长期积压等问题。
信息壁垒尚存,堵点痛点尚未打通
综合协调机制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点线面状全方位、一体化、无死角贯通的多元解纷系统,部门间、调解组织间、诉调间力量衔接存在堵点,各单位基于条块管理、保密条例等难点,信息共享不及时、不全面,各家基于自建平台使用需要而拒绝使用其他平台,平台间也无法有效流转,群众疲于应付各类平台数据录入,造成各类解纷力量联动不足、重复劳动,甚至出现矛盾纠纷转型升级的痛点。基于“首问原则”下的区域调解组织,同部门与行业调解间的职能分工、联综合围、管理规范路径尚不清晰。

资源调动乏力,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政法委统筹作用发挥不明显,即未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管理办理,也未出台明确的问责管理制度,各解纷组织依旧执行原有主管单位管理细则、各自为战,受个别职能部门单位领导干部思想不先进影响,对参与诉源治理工作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合理调配人员“一盘区”推进辖区矛盾纠纷的多元联动化解。同时,一线调处点建设资金、专兼职调解员津贴等无专门经费支撑,严重影响了基层调解组织与调解员工作积极性。
人才交替无序,青黄不接较为明显
现有的调解员梯队青黄不接现象明显,过分依赖少数“老专家门诊”的现象较为突出,缺乏“老带新”“师带徒”等有序传帮带工作,部分老调解员基于“年纪过大、收入过低、孙辈负担”等原因,出现了离职的情绪波动,部分具备潜质的年轻人员基于“存感不够、压力过大、远景不足”等原因,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参与调解工作。同时,现有调解员培养缺乏规范,培训方法单一,村社等一线调解组织人员流动性过大,专职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多为街镇(村社)兼职工作人员,工作重心不在调解,村社中“五老”人员力量也挖掘不足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溯源治理队伍的良性发展。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市域治理“四一”机制破解“诉源治理”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市域”治理“四一”机制,为人民法院市域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推进溯源治理指明了方向,即由党委统筹区域治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牵头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综合联动中心,以“马真精神”为宗旨,团结各方力量参与,借助基层自治组织等近邻优势,调动科技特派员等人才优势,以数字建设“四化”为依托,健全科学绩效考核、问责考评机制,“一盘棋”“一体化”“一条龙”“一站式”化解辖区纠纷,建设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图4  习近平市域思想指导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格局

红领行动,把握市域社会治理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与居住地深田社区的居民结下深厚邻里情,手书“远亲不如近邻”明信片寄赠邻居,留下一段佳话。199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罗源、连江、长乐三县调研后提出,“‘上头千条线,下头一根针’,只有把基层组织建设好,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199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送给福州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的一副对联写到,“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借此褒扬军门社区以党建创新推动社会管理的好做法。社会管理是诉源治理的前提,基层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烽哨台”,需要党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将大量纠纷吸附在一线。

1.党建引领基层组织网格建设

应当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创新市域党建管理模式,建立县区党委、法院党委、镇街党委、村社四级党组织联动体系,依托“村社”党群服务中心,依据辖区人口分布、党员人数、纠纷频率等情况,建立网格党小组,按照就近、就亲、就便等原则,有效辐射网格内纠纷化解,积极鼓励辖区内法官、律师、调解员等解纷力量担任网格员或挂钩网格党建服务点,指导辖区网格纠纷化解并参与监督考评工作。建立党员“微”家,方便党员干部、普通职工等居民掌上参与岗位认领、义务咨询等诉源治理工作,贯彻落实党员积分制管理,对党员参加诉源治理工作成效纳入量化考评,紧密结合党员工作效能,作为民主评议、评先评优、“两代表一委员”、推选村社两委委员、考核奖惩、干部晋升和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重要依据。

2.党委保障基层组织机制建设

由党委政府出台诉源治理专项经费机制,将基层组织的建设和运维经费纳入专项预算,由地方财政予以专项保障。出台“平安网格员”队伍建设指导意见,为多元力量融入网格工作提供“公费”“公假”保障。出台众事共商机制,鼓励召开小区板凳会议、楼长会议、业委代表会,依据事项大小分级分类研讨、分占比表决通过,将会商议定事项确定为自治决议。出台诉非链接机制,打通底层机制,构建包含基层组织源头预防与诉前解纷、法院承接予以调确或判决等一体的连续性机制,加强多环节衔接,信息的多元共享。出台调解员职业化机制,建立调解员导师与调解实行期制度,允许经有关部门核准的满期调解员经基层组织聘请,接受委派开展有偿解纷活动。出台网格员协同培训制度,拓展传统的课程培训、讲座交流等单一枯燥模式,增设调解模拟、案例研习、实战观摩、现场演练等生动环节。

3.科学考核基层组织平安建设

党委应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建设进程,市县(区)应当将各街镇、村社诉讼案件增量、决策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情况、“无讼的(社区)”创建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平安建设责任考核,市县(区)常委会议每年至少听取两次诉源治理工作汇报,定期委派区委政法委统筹有关镇街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堵点问题协调会议,及村社规模案件现场督办会议。要实行动态考核,建立过程性排名通报与年度结果排名赋分相结合的考评办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从化讼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要实行考核与激励挂钩,形成市级考核区县、区县考核乡镇(街道)或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推动将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稳步下降至合理区间,诉讼案件增长态势得到有效控制。
科学设计,健全矛盾多元化解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的“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要求,既解决了速度的问题,又解决了实效的问题。在福州还首创“行政服务中心”,简化群众办事流程,免去奔波劳碌,群众足不出楼就能“一条龙”办好事情。应在由党委政法委直接牵头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诉讼服务一站式建设平台”(以下简称一站式平台)数据为考核数据,吸纳行业、部门调解组织及法院速裁庭入驻,“一楼子”负责辖区范围内矛盾纠纷调处、调度工作,并在镇街设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联动基层组织网格员力量。中心主要掌握矛盾纠纷化解情况,分析、研判、报告动态信息,负责矛盾纠纷案件的立案、分流、调解、速裁,协调各成员单位处置紧急矛盾纠纷案件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矛盾纠纷案件,及时将矛盾纠纷案件分流转办至区域、部门、行业调解组织,对分流转办案件进行跟踪督办。

1.建立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

(1)中心应召开工作年会,对本年度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案件进行汇总、统计并作分析,制定下一年度纠纷分流体系与转办维度,明确各矛盾纠纷化解责任主体,并对有关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2)中心、分中心办应每月月初召开分析研判会,对上个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进行分析,形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初步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矛盾纠纷案件总体情况、纠纷类型和区域分布情况、主要矛盾纠纷特点分析,重点案件、下一阶段矛盾纠纷趋势及意见建议)。

(3)中心应根据案情需要,联动成员单位对突发性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实时分析研判,并邀请专业法官、金牌调解员等进行磋商会诊,提出调解意见和对策措施。

2.建立矛盾纠纷“一楼子”化解机制

(1)设立中心服务大厅。一是负责线上、线下接待来访群众,直接答复群众咨询类和简单的事项。二是负责纠纷的科学分流转办,①一般矛盾纠纷,中心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矛盾纠纷案件转办到镇街分中心,由镇街分中心委派村社党群服务中心交由网格员进行化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矛盾纠纷案件转办到行业、部门调解组织;②跨区域、跨行业矛盾纠纷。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指定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牵头单位负责召集协办单位协调时间、人员共同办理,协办单位要服从牵头单位的安排,共同合力化解;③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由中心按照应急预案处置机制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和调解专家进行讨论研究,提出解决建议方案后,上报党政领导,并由中心统一指挥整合力量调度调解。三是负责诉讼服务事项,对基层网格员上报案件、经上述分流转办后案件、双方拒绝调解等简易案件予以审查立案,移交速裁庭处理。

图5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度中心“一楼子”架构图

(2)设立行业、部门调解工作室。针对辖区频发、易发、多发纠纷,由成员部门委派业务人员开展专业纠纷化解。如物业纠纷、住建房产纠纷、交通事故纠纷、金融纠纷、家事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重点诉源案件,由城管局、住建局、交警、银保监会、妇联、司法局等委派驻点调解人员,联动基层网格员开展纠纷化解工作,同时对中心受理的对口纠纷予以直接化解。

(3)设立速裁法官工作室。由法院以共享法庭、巡回审判庭等形式,派驻速裁庭法官入驻承办中心服务大厅立案案件,依照扁平化管理模式,探索建立“1+N+N”诉调融合团队(即1个速裁法官+N个行业、部门调解员+N个网格员),制定诉调一体衔接机制,由1个速裁法官牵头N类纠纷的专业攻克,包片N范围内的纠纷化解跟踪指导,对经团队内调解员或网格员调解成功案件,由法官根据双方当事人申请审查出具调解书或裁定书;经调解失败案件,由法官根据调解笔录或无争议事实记载情况快速判决。

3.建立矛盾纠纷化解跟踪督办机制

(1)一般矛盾纠纷。承办单位在15个工作日内通过一站式平台报结。

(2)跨区域、跨行业矛盾纠纷。承办单位在30个工作日内通过一站式平台报结。

(3)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承办单位在60个工作日内通过一站式平台报结。如60个工作日内无法办结要提前7个工作日通过一站式平台申请适当延期。

(4)速裁庭受理的调确申请,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出具裁定书或调解室,受理的审判案件,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通过一站式平台报结,如20个工作日内无法办结要提前1个工作日通过一站式平台申请适当延期。

(5)中心对分流转办和重大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尚未解决的重大案件进行跟踪督办,通过提醒、催办、通报等方式督促承办单位限时办结案件。专项督办未能及时化解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进行,并要求其指定专门的责任人和责任领导,进行包案化解。
四方辐辏,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任职时提出:“干部问题就跟摆棋子一样,要摆得恰当,发挥最佳效果,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福建宁德地直机关干部的临别赠言中强调,“选拔干部应当坚持五湖四海,冲破狭隘的地域观念”。人才管理是溯源治理关键,要优化调解资源配置,激发年轻一代调解力量,探索新型社会化调解服务模式,建立科学的专业调解人才梯队。

1.建立调解法官机制

将临近退休,存在本领恐慌,较难适应新型疑难纠纷变化情况,又不愿放弃员额法官待遇的人员充实到诉前调解的队伍当中,主要从事以下工作:
(1)巡回指导、督促、配合基层网格员、行业、部门调解员调解工作,流动开展调解员协同培训,重点推进调解员“师带徒”工作,发挥调解队伍壮大的纽带作用。
(2)开展纠纷的深度过滤,针对网格员、行业、部门调解员无法调解的案件,发挥专业特长,组织人员根据前段调解情况,开展再次调解工作。
(3)参与辖区征迁安置、积重化积等重大疑难敏感案件或涉众案件的攻坚化解工作,配合党委政府,发挥多年审判与服务群众经验,充当市域社会治理“救火员”。
(4)根据法院、中心工作需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其他工作。

图6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流程图

2.充分调动基层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等法律服务人员参与诉源治理的积极性

目前,全国共有基层法律服务机构1.4万多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6.3万多人,人民调委会54.6万个、人民调解员235.6万人,人民陪审员33.2万人,但碍于中心工作、人员配备、奖惩机制、工作积极性等原因,大量的基层法律服务人员并未扎根一线,切实投入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中,有效激活庞大的解纷力量参与到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中是当前诉源治理质效高速飞跃的重要保障。

(1)以绩定酬,建立法律服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出台《法律服务人员参与溯源治理“以奖代补”绩效考核办法》,将法律服务人员参与纠纷化解工作实绩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参照辖区公职人员差旅费补贴标准,实施绩效补贴月度考核,根据“案由、标的额大小、纠纷争议情况、调解成功与否、调解员级别”等精准设置量化标准体系,实现差异性补贴,形成良好的比学赶超劲头,鼓励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的同时,保障调解员通讯、交通等费用。对于已领取补贴的调解案件再起纠纷的,由调解员包案化解。

(2)以级定能,提升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制定《法律服务人员职别评定办法》,综合开展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级别评定工作,由党委政法委牵头组织法院、司法局、基层组织等有关单位成立评定小组,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网格员任职情况、调解年限、纠纷化解数量、个人荣誉获得情况、基层群众满意度等开展多维评价,确定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级别,并将级别与绩效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与宣传推介挂钩,进一步激发法律服务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

(3)以分问责,探索法律服务人员的末尾淘汰制。应建立健全基层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等法律服务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破解人员“冗杂、冗懒、冗费”等基本情况,建立人员配置合理、实干精炼型法律服务人员队伍。应该将年龄层次、干事意愿、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评定级别、解纷数量等情况与部门、基层组织治理考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动态管理,用积分衡量法律服务人员工作达标情况,定期进行晾晒比拼,对两次处于年度末尾的法律服务人员,撤销法律服务人员资格准许,使积分表成为法律服务人员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助推器。

3.探索引入有偿调解服务

(1)法院购买社会服务方式。由法院通过与第三方签订《社会化服务外包合同》,聘请社会职业化调解组织,委派专职调解员入驻法院,接受法院的委派并开展纠纷的化解工作,外包经费有固定工资、寄件工资、纠纷难易程度计资等多种选择。

(2)法院授权社会调解组织收费调解。有别于上述服务方式,法院与社会调解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将调解费用报送物价部门核准后对外公式,调解组织接受法院委派,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等方式,组织双方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调解过程中再次向双方当事人释明收费标准,征求分摊意见,并在调解成功后向申请人收取费用。

数智赋能,创新“一键”解纷新路径

200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成员会议时强调,“要让‘数字福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信息服务。”200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超大容量、技术先进、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一个融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宽带、高速的公共信息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对基本通信业务和各种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一站式建设是诉源治理的手段,不断减负在线解纷操作,依托政务综合信息服务“一网”通办,打通各部门信息壁垒与云端诉调对接渠道,强化各阶段成果接续,不断提升“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水平。

1.“一掌”汇聚辖区各类解纷资源

充分激发移动5G、大数据互通等互联网新兴技术,搭建中心一站式平台,集个性定调、音视频调解、语音信息对话、线上举证质证、云端送达、调确申请、调转立案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移动手机端。要允许群众根据个性偏好,随时随地定制调解服务,足部出户化解纠纷。要求中心成员单位、各基层组织根据一站式平台建设需要,实时填报解纷推进动态、按期完成案件报结。要构建分层递进的菜单式解纷模式,促进多元解纷力量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全流程互动。同时,要将中心一站式平台纳入市域综治大网格,有效扮演综治平台、信访平台的“隔水阀”。

2.开通审判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光闸

建立内外网信息线上交互光闸,实现诉调数据云端双向对接,中心一站式平台可以将调确、转立案等申请随案件信息通过光闸一键转入人民法院审判信息管理系统,由中心服务大厅通过审判信息管理系统审核是否予以立案,对予以立案受理的案件,中心速裁庭法官即可在线查看前期纠纷化解情况,在审判信息管理系统上传裁判文书予以报结,并通过光闸一键推送中心一站式平台予以送达,送达结果直接同步审判信息管理系统,当事人在手机上即可查看电子文书。法院还可将受理的诉前、诉中调解案件通过审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光闸一键推送中心一站式平台,由中心服务大厅进行分流转办。

3.贯通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流量接口

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挂接中心一站式平台,并将有效数据植入后台服务器终端,依托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桥梁,加强各部门数据的共享对接,即可实现电子证照、个人档案、五险一金等事项经授权后快速同步,免去诉求无门、取证奔波烦心劳碌;又可有效承接各单位前期工作成效,实现纠纷的基础性情况、争议焦点、案情研判等重要材料,线上调取查阅,方便调解员快速了解案情,掌握争议焦点,化解纠纷。

结语

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背景下,建立科学的矛盾纠纷化解统筹联动体系已迫在眉睫。习近平法治思想市域治理“四一”机制,要求在党委统筹领导下,建立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一盘棋”格局,依托数字化“一站式”诉调衔接平台建设,厘定行业、部门、区域矛盾纠纷化解“一体化”联动职责,为群众提供解纷“一条龙”服务,实现诉源动态活性减量,服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向更高位次迈进。

往期精彩回顾

陈芝  钟秋金|诉源治理视角下鉴定前置机制探究——以F省L县法院337件司法鉴定案件为样本

钦娟  梅诗雪|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运行机制的完善路径——基于“尊严价值理论”基础的实证分析

陈丽平  梁源|论基层法院院庭长的审判监管模式转型路径

张文燕  林泰良|民事审判司法建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路径探析

刘亚莉  陈燕敏|以提级管辖为契机实现中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路径探析

蔡玲  林渊|人民法庭司法建议“治未病”机制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新向度


上海市法学会官网

http://www.sls.org.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